学生思维与职场思维的比较

职场基本要求:

负责任

在学生时代,基本上都是对自己负责的问题——比如逃课还是认真听讲,论文认真作还是糊弄。这不会影响你的同学的成绩,也不会影响你的老师的工资。

踏入职场后,对一件工作的负责态度、能不能按时保质完成你的工作、会不会因为个人事务拖累项目进度……这些不止关系到自己的工资,也会对同事和老板的业绩和前程造成影响。

在职场中,我们要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去为社会付出,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职场不是学校,多跟老师分享想法就能赢得老师好感,就算说错了老师也会耐心给你指正。在职场,说错话、做错事、浪费老板时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真诚

对于同事和老板交给你的工作或任务,暂时没有能力完成的不要逞强;

工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不要藏着掖着先糊弄一下;

发生了意外情况要及时沟通和汇报;

跟同事和老板交流时不能羞涩,要有经常的眼神交流,最好保持微笑……

尊重别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可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三人行必有我师,保持谦逊不止让你显得很职业气,也是积攒人品的好方法。保持干净和朝气,保持工作台面的整洁也会给上司和同事留下好印象。

互助

自私的人在哪都不受欢迎,也不会让人觉得你有职业气。

 

钱多活少离家近

位高权重责任轻

睡觉睡到自然醒

数钱数到手抽筋

——那恐怕,只存在于梦里

那么校园和职场有何不同呢?

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了不适应于职场的常见学生思维:

 

错误1:均衡发展思维、完美主义思维

1.我们上学的时候,奖状上总写某某同学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是所有家长眼中的好孩子。然而步入职场与其样样都通,样样不精,不如发展一技之长。各部门分工明确,每份工作都需要专属的技能过硬。所以每个职场人士都有划定的职业领域。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强化你的优势,撇掉无关紧要的枝枝蔓蔓;学会钻研,学会突破,努力成为这个领域的专才,才可以顺利地脱颖而出

2.我们考试时总希望拿到100分,写论文总是精益求精,做过的题目总是检查一遍又一遍。但是职场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容许我们一遍遍的耗费精力达到完美。职场上讲究二八法则追求投入20%的精力产出80%的成果,因为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即使投入100%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将100%的成果收入囊中。这是一种折衷,用适度的妥协来达到最优分配。总而言之,要效率,也要结果,更要质量。领导不关心过程,只要结果。

错误2:“我是来学东西的”,“我只是个应届生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啊”,“我对这个领域不熟悉啊”,“我只是个实习生,那些事情我没有必要管”,“这个我不会,直接可以给别人做吗”,立即向同事求教,等待他的回复;等待思维

1.有问题找老师请教,找同学帮忙,这在学校里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渐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变成了伸手党。进入职场,很多人依然抱有这样一种心态:我是新人,业务还不熟悉,不会是应该的,需要人来教我。不愿意主动学习,更不想费劲思考,遇到困难就马上变成“甩锅一族”。上司给我一个任务,我就去做;没有人推我一把就不知道路在何方了。毕业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学生思维和习惯带入职场,认为公司有义务给你提供培训,老板有义务把任务交代清楚,甚至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去做,所以很多事都不愿自己动脑筋想怎么去做。就是因为这样,思维才得不到锻炼,无法形成批判性思维,眼光也开始变得狭隘,才会混淆事实和观点原因和结果母体和样本,也才总觉得事物之间有线性的因果关系。然而职场中,上司不是老师,同事也不是同学,谁都没有义务教你成长。

在学校里,老师希望我们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相关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安安静静的度过这段时间,不要给学校惹麻烦。但是职场不一样,老板希望你能够主动去做一些事,并及时的反馈,独当一面,而不是被安排。别人教我们不是天经地义,主动出击更是基本的职场法则。正如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

我们作为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态度很谦逊很积极,但实际上公司聘请一个员工并不是付工资来给你“学习”的,而是希望你能够给公司创造价值。即便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仍然可以依据自己在大学时学到的知识,以及作为年轻人的直觉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给自己设限。假如给自己很多的限制,我们就“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在职场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这个职位本身的业绩和表现,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升职加薪绝无可能。

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勇敢请教问题。应该杜绝那种未经思考,一碰到难题就马上去麻烦别人的行为。而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后,仍然找不到关键才大胆去请教。(上周我就犯了这个错误,以后还是需要自己先了解,想好明确的问题,自己探索出现瓶颈以后再去请教吧,别人的时间很宝贵,大佬肯定不会回复像我这样的人,检讨检讨!)

错误3: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就是工作努力的表现;过度强调努力和勤奋的重要性和工作态度,“虽然设计稿还是不太好,但我也改了很多版了”,“虽然用户还不太满意,但我最近一直在加班”,“虽然客户解约了,但是我已经尽力了”

1.真正的职场人在发现问题之后,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事情无法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那么也会在提问时找准痛点再开口,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

2.一旦进入了职场,在工作中没人在乎你在过程中有多努力,重要的只是你做出的成果如何。所以我们需要树立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学生思维模式:努力完成目标。职场思维模式:高效完成目标。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学生思维是把精力花费在执行的过程中,而职场思维则是挑选最佳的路径。多花一点时间思考,寻找最合适、最可能达成目标的方式,然后如何高效地执行。而努力,反而是最不动脑子、最偷懒的做法。

错误4:我们有时会略带得意地说,我加了某某某的微信,或者上次在某个会议上我见到了谁谁谁。

这就好像只要跟一些业界大佬有过一面之缘或者得到了某人的联系方式,就建立起了金光闪闪的人脉圈一样。实际上,认识的人多,跟资源多、人脉广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的人脉,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利益和彼此认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微信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跟人脉广相差甚远。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更没有必要为了拓展人脉而去刻意地认识什么大人物。如果彼此的圈子和能力完全不匹配,这样的弱社交关系也只能是无效社交而已,对自己的职场发展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错误5:认为职场应该有绝对的公平

在学校里面,对于成绩合格与否是有统一的标准的,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能毕业。彼此之间并没有大的差别。但是在职场,若论绝对的公平,一定是学生思维。

表现更好的人,一定会优先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我和他同时进的公司,同样的时间上班下班,做工作,凭什么他要先升职加薪?”很多人这样认为:为什么有的人跟领导关系好,巴结领导,就可以优先升职加薪。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帮领导分忧,主动与领导沟通所负责项目的情况,一定能优先取得领导的信任,这看起来不公平,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你是领导层,你敢在职场上去让一个自己都不熟悉的人担任自己的左膀右臂吗?

所以我们必须做一个主动沟通、承担责任的人。为领导分忧,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权限。获取权限的过程也是让人快速成长的过程。例如领导布置任务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再复述确认一遍;当出现第二位领导对我们发出命令时,马上向第一位领导汇报。

错误6:关于时间管理及deadline的

 1.我们在校内,不论是本科还是读研期间,从上课、自习到考试、做实验、写论文……,都有较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所以我们从未养成安排工作优先级的习惯。

步入职场后,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永远都干不完,并且公司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去准备,有时候上级会在同一个时间段给你布置很多任务,甚至经常超过你的处理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每天工作的计划清单表格、九宫格日记等方式来分清工作的优先级,记录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更进阶的时间管理,我们甚至还可以把工作按照时间管理四象限去划分和完成
         

      2.大多数的拖延症患者,并不是能力达不到,而是习惯性依赖Deadline。而在职场中,这无疑是一种引火上身的方式。对于交代给我们的任务,如果不是因为能力的原因,不该等到最后一刻再去交卷,这样会给上司和同事一种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觉。

我们很多人在学校时养成的坏习惯,无论是作业、论文、课堂展示还是考试复习,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着手行动,更有甚者熬油点灯到前一天半夜,或者通宵搞定。还有很多人,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可以炫耀的成绩挂在嘴边洋洋得意。这里说的不就是我自己吗?我之前一直觉得我花较少时间拿较高分数,是效率高的表现。但是说实话,节省的时间其实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对于熬夜通宵复习的同学,身体也要在这种报复式复习后花多天恢复,这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几日完成,便于上司和同事提意见和反馈,自己也可以重新进行修改,最终提交一份比较让大家都能满意的版本。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可执行力来制定合理的计划表,注意计划表不要太紧凑,应该有一个机动时间。

 

错误7:关于人际关系与竞争性思维、不欠人情思维、打小报告思维

1.在学校里我们习惯了竞争排名,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或者说骨子里有一种竞争性的思维。但职场中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横向沟通和联系也是一个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个人机会得失,更关系到未来发展,通过合作了解彼此,在合作中构建信任,完善工作,更好的发展。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带着竞争性思维和同事相处,事事争个第一,这样离被孤立的日子也不远了。

2.“我带了些小点心,要不要尝尝?”

“不用不用,我不饿,谢谢啦~”

如果有陌生的同学与你分享吃的,你们很可能因此而打开话匣子,从美食聊到家乡,甚至遇到心仪的人也不是不可能。相反,如果你拒绝了,同学之间便少了一个认识的机会;而职场中,那些老鸟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真不好相处,以后还是少打交道为妙。其实道理是通用的,欠人情是一个你再次跟人接触的理由,当然,一切都是有度的,不能什么好意都照单全收。

3.在学校,打小报告会让你获得老师的青睐,失去同学的信任。但在职场中,如果你常常打小报告,会让领导极不信任你。要知道,没有一个领导会喜欢给自己惹麻烦的下属。

错误8:“学历代表能力”思维、寻找榜样并且学习榜样思维、试图在工作中寻找标准答案参照。

1.老师总是偏心学习好的学生,因为他们优秀;公司招人也要看学历,但更看能力。

诚然学历确实是一块敲门砖,公司设置了高门槛可以为他们节省了挑选人才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但是进入公司会先有一个实习期,这个期间,领导会观察我们的工作态度,能力等,没有人会再考虑学历这个问题。因为有能力的人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学历只是一张纸,它代表了你在学校时的名词,而不是职场中的能力

2.学校里总有各种学霸学神,父母老师常常拿着他们作为榜样让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就养成了寻找榜样并且学习榜样的思维。这种思维带到职场,你看到别人讨好上司,关系融洽,也去学着谄媚上司;看到别人争抢邀功,推卸责任,也自吹自擂。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

一个企业总有一个目标,而所有围着目标旋转的就是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拖公司后腿其实也够了。那些办公室斗争并不能瞒得过领导,毕竟大多领导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我们这些职场新人耍的那点把戏事瞒不过他们的,还是绩效优先。

3.在职场上面对纷乱繁杂的工作时,很难有现成的答案告诉你该怎么做,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分析并找到适合的方法,具备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

错误9:只看眼前、“找到了一个好工作啦,还是有名的公司,以后终于可以安心了”;“无战略”思维

1.很多新毕业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时候,看得不是未来(趋势),而只看眼前。

例如,毕业生一般都是奔着500强的成名企业去的。因为这些企业实力雄厚,名声在外,工资也高。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可能首先感到的是安逸。其次这些企业本身人才济济,初到公司,我们被安排的都是基础工作,如果已经满足了,那你就……所以,选择好的平台,着重成长,好好磨砺自己,有本事了自然有很多工作任我们挑选。

2.我们出生之后几乎20年内的路都是预设好了,我们不需要考虑,不需要选择。但初入职场,正确的选择关系到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自己要主动规划自己的任务和要后续锻炼和进步的方向。

想做销售,有过经验吗?想做HR,知道六大模块吗?想做产品运营,知道H5吗?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才能施展才华。我们未曾费心做过选择,更不用说找准目标,我们忙着做无目的的努力和随波逐流的选择,缺乏清醒的规划,经历着青春的迷茫,于是在自以为的勤奋中逐渐碌碌无为且怨天尤人。这时,有战略的职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错误10:颠倒因果与线性思维

1.拿考证来说,许多人觉得是因为有了证书所以才能获得好的工作和收入。有很多没有拿证的人同样可以获得好的工作,本身都上进、努力、自律等等的优良品质(他们因此很厉害)。因为他们厉害,所以考证念书,所以获取到好的机会,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他们考证了,所以他们厉害,所以他们获取到好的机会。真正厉害的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证书和学位上,还其他很多东西。那些在背后决定他们是否厉害的因素(性格、品质等)绝不是表面拿到了证书那么简单

2.我是读某名牌大学的,我毕业能去XXX大公司吗?或者XXX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值得去读吗?足够优秀,就有人要。一个前提推论出一个结果。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线性思维,即认为只要具备某些因素,就必然导致结果的发生。十几年求学过程中一直受到“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出人头地的核心思想引导。以至于毕业进入社会后,还抱着这种简单的线性思维。但实际上,生活当中很多事是非线性的关系,而且更多时候是没有因果性的,只有相关性。我们无法用一些因素就去推断出结果的发生

充满书卷气的象牙塔曾经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但一旦进入了职场,我们就不该再把自己当学生。公司不是学校,上级也不是师长。纵使宝剑未锋,也必须整装出发,因为我们面临的,已经是新的战场与江湖。

 

 

 

 

 


Last modification:August 31, 2021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